王怀玉:人品与书品共进 勤奋与收获同行

 

时间:2019-03-11分享:

有次和文友游济南市郊朱凤山风景区,看到王怀玉先生题写的“通天涯”三个大字,笔法精熟,宛若有神,不免心有触动。王老先生在济南书法界的名气本是知道的,于是工作之余心摹手追,闲余时间也练起书法来。2015年9月,笔者有幸到先生家拜访,有过一次长谈,使我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,对先生的书法创作有了新的了解。他听说我搞写作,写诗歌,说自己也写过较长一段时期的现代诗,现在年纪大了,放下了,为此欣然为我题写了“以文立身”的斗方。

刘熙载《艺概》曾言,“书,如也。如其学,如其志,总之曰如其人。”王怀玉先生1943年生于山东临淄,年已七十有二,书法已经成为他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,以书寓情,出神入化,气度不凡,作品带着潜意识的自然流露。退休前他是省司法厅的处级干部,在几十年的书法研习中,从未利用职权动用公家一分钱用于笔墨纸砚,退休之后,他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搞书法创作,孜孜研习,遍临历代碑帖,不断揣摩前人的用笔技巧和通篇布局,不断对自己的作品反思、推敲、修正、改进,师古不泥,熟中生巧,在初宗一家法帖的基础上目及多方、继采诸美,逐步创出了自己布局严谨、清新明快的风格。

“书之妙道,神采为上”,他的作品气贯字里行间,运笔起伏有度,收敛自如。他幼承家学,祖父、父亲都喜爱书法,祖父春节时卖春联,有时写不及时,就让他代写,他也就乐意从命,从七八岁时陪在祖父身边研磨,到提笔代写,这个过程体现了他在书法上的天分,那时他是下了功夫的,练习书法一笔一划比较投入。他当时是儿童团长,下通知、写公告,写黑板报,都是抢先去做。从部队转业以后,他从北京到济南,几十年临池不辍,对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诸体都有研究,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上曾得沈鹏、刘艺、刘炳森、张业法、吴善璋、林岫、赵望进等名家的指导,对书法的字态、线条、锋势、形式感有了更新的理解,书艺大进,学书境界有了大的飞跃,曾40多次参加全国大展,10次荣获全国书法大赛金奖,作品在百余家书画报刊上发表。书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、中国军事博物馆、中国历史博物馆、人民大会堂、山东美术馆等多次展出并收藏,先后为北京题写中国历代军事家碑林,为江苏题写七战七捷纪念碑、为湖北题写胡鄂纪念馆,并题写了电视纪录片片头、报纸专栏题头等,出版《史志文集》《燕子山畅想曲》《王怀玉书法作品集》《王怀玉书法艺术》等多部著作,书法作为馈赠流入日本、法国、德国、美国、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。

2006年,王怀玉先生给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张海先生写信,反映基层老年书法的困惑,提议对老年人学习书法要有特别的照顾,张海先生很快回了信,随后专门的老年书法班、老年书法比赛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。玉树地震他捐了十几幅作品,鲁甸地震捐了六幅,为此《书法报》和电视台做过报道。生活中的王老既不把自己抬高,也不把自己降低,他现在是国家级书法家、国家一级书法师,曾获共和国杰出艺术家称号,担任着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、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、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、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一级艺术委员、齐鲁书画家协会副会长、山东红色文化书画院特邀顾问、王铎书画院名誉院长、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等。

“初宗一家,广征博采。继承传统,体现自我。”这是王怀玉先生对书法学习的看法,他的隶书用笔精到,气韵超脱;尤其他的行草体势敦厚、密布疏陈,很有层次感,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超境界。人品与书品共进,勤奋与收获同行,今天的王怀玉先生仍然坚持每天习书三小时,正是这种骄人的毅力成就了自身。他始终相信佛偈“出家如初,成佛有余”的至理,孜孜以求,继续走在登高的路上,祝愿他的书法创作能达到新的高度。

热点新闻